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激发我校广大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积极备战2025年“挑战杯”省赛和国赛。学校决定举办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赛。现将有关校赛的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一、“挑战杯”简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是由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省级人民政府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每两年举办一届。自1989年第一届“挑战杯”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规模发展到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2500余所高校,已成为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领域中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参赛范围最广的群众性赛事,是当代大学生展现课外学术创新成果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舞台。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于2025年下半年在南京大学举办。
二、参赛对象
凡2025年6月1日以前我校在籍在册的全日制本科生均可申报作品参赛。
三、参赛类别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红色专项四类。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仅限本科生。
2.哲学社会科学类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等5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
3.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
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
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4.红色专项
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引领力和组织力,广泛组织发动学生开展理论学习、实践活动、交流分享。
上好一堂红色课。通过理论宣讲、培训教学等方式,组织大学生团员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延伸阅读辅导材料,深入理解大会精神和战略安排,对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全人类共同价值等重要概念和教育、科技、人才等相关论断有深刻认识,树立投身国家重大战略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职业观、事业观。
组建一支实践团。支持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感受党的红色精神伟力。着重用好新时代伟大成就、伟大变革的鲜活思想引领教材,引导青年通过返回家乡看变化、重走故地看新颜、深入乡村看振兴、走进一线看发展,从而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实际行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形成一件好作品。青年学子应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坚定信念,围绕党的二十大做出的战略部署,结合对新时代以来国家发展成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形成有真情实感的心得体会、有理论深度的调研报告、感染力强的视频作品等实践成果。实践成果要充分体现所在实践团队和团支部的集体智慧,将作品的形成过程变为开展实践教育的生动历程。
开展一次交流营。通过举办主题团日活动、座谈交流、征文演讲、成果展览等多种形式,组织参与活动学生讲述实践故事、实践收获,分享当代青年的坚定理想信念、爱党爱国情怀和对国情社情的正确认识;将实践成果转化为红色教材,辐射引导更多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四、参赛作品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2025年3月1日前确保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个人作品每人仅限申报一项;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
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1位学生为集体项目的负责人,集体作品作者必须均为学生,且集体作品总作者数不得超过8人。参赛作品可由不超过3名指导教师指导完成。集体项目的负责人最多只能参与集体项目3个。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系学术竞赛报告类和论文类参赛作品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中相关要求和所属学科学术论文一般写作规范。
五、申报要求
参赛作品应紧密结合当前实际、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一)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类
提交资料包括:作品PPT、申报书、作品(含学术论文+支撑材料,10000字以内),论文须为中文,外文论文须有中文翻译,支撑材料可包括对论文的进一步阐释、已发表刊物论文页扫描件、影响因子证明、查新证明、检索证明、实验相关照片、图片、扫描件等。
选题关键点:选题前沿+需求急迫+科学价值大
(二)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提交资料包括:作品PPT、申报书、作品(含调研报告+支撑材料,调研报告类15000字以内)内容需为中文,支撑材料可包括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调研过程的问卷、访谈记录、照片、发表的相关论文、相关单位(机构)的反馈、相关奖励证明等。
选题关键点:站位高+特色鲜明或题材新颖或情怀深厚或紧扣热点+社会价值大
(三)科技发明制作类
提交资料包括:作品PPT、申报书、作品(含研究报告+支撑材料,研究报告10000字以内),研究报告可图文并茂,要写出作品制作的目的意义、制作过程、结果、创新点、实际应用情况(或应用前景)、存在不足及下一步需要完善的工作,报告中需包括图表、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或照片;支撑材料可包括获得的专利、软件著作权、奖项证书、鉴定证书、应用证书、应用证明及其他资质材料等。
选题关键点:选题前沿+需求急迫+应用价值大
(四)红色专项
提交作品包含短视频和调研报告(两者为1件整体作品)。
1.短视频:时长5分钟以内,应避免简单性叙述实践过程,着意于对新时代发展成就的理解、实践过程的收获以及对党的情感认同,致力于能使同龄人引起共鸣、共同教育、共同成长,鼓励围绕发展故事、典型人物深度挖掘,形成有温度、易传播的视频(视频格式:MP4,视频分辨率:1280*720、1920*1080)。
2.调研报告:既有事实叙述,也有观点论述,符合真实性、思想性、简洁性的特征要求,字数在10000字左右。
支持学生依托近两年内(2023年7月至今)参加过的符合要求的自身实践经历,经过沉淀提炼、深度思考,完成新的社会实践成果,参与到活动中来。同一作品不得同时参加主体赛事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作品评比,往届报送过的作品不得重复报送。
选题关键点:亲身实践+深度思考+沉淀提炼+责任情怀
(五)其它要求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六)评审要求
“挑战杯”全国竞赛评审主要从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优先鼓励在前沿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特色学科领域中选题,侧重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以解决热点、卡脖子、前沿问题为最佳)。考虑到提升国赛作品的竞争力,建议在院赛选拔层面,以选题为主,兼顾已有成果。
六、组织发动
1.学校学生工作处、团委负责本次“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赛管理,指导竞赛活动,协调和解决争议问题。
2.各学院应成立院赛的组织机构,负责本学院赛事的组织发动、指导管理、资格审查、评审推荐和材料上报等工作。
七、实施步骤
1.选题论证:各学院可根据实际情况召开“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选题论证会,邀请优秀的专业教师,对学生团队选题意义、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预期目标和实施路线方案等进行深入指导和论证,为发现和培育优秀参赛项目打牢基础。组织形式请根据学院情况,结合专业特色自行组织,并最终遴选出优秀作品参加校级赛。
2.材料上报:各学院应于2024年11月下旬前完成本单位的院赛评审工作,并于11月28日18:00前将报名汇总表(汇总名单需按照推荐顺序排序)(见附件1)和学院所有作品PPT、申报书(见附件2)及相关支撑材料以“学院+大挑申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214019250@qq.com,并将纸制材料一式2份提报到大学生文化活动中心314室孔老师,电话:0546-7396777,参赛师生请于2024年11月25日前加入校赛“挑战杯”QQ群:599874141。
3.校赛评审:11月29日,学校根据各学院提交作品情况,聘请校外专家进行评审,评选出优秀作品40项参加校赛,校赛为12月7日,具体校赛通知后续下发。
4.项目完善:依据校赛评审排序结果,遴选出25个项目进行提质打磨。利用寒假时间,指导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作品,在指导教师、实验设备、资料收集和格式规范等方面为项目完成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
5.上报省赛:依据省赛通知要求,采用现场路演和评审问辩的方式进行,最终遴选出优秀作品代表学校参加省级竞赛。
八、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各二级学院要高度重视“挑战杯”校赛工作,要结合“挑战杯”竞赛的特点和要求,创新方式,精心组织申报,主动挖掘优势项目,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
(二)改革创新,做好赛事。各二级学院要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科创育人,把人才培养作为“挑战杯”竞赛的首要目标,尽可能地向参赛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培训等帮助。要加强诚信竞赛教育,不断提高我校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和学术道德素养。要注重实践导向,积极争取专业老师的支持和指导,强化优质资源供给,在学生进实验室、进课题调研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持和保障。
(三)积极宣传,广泛参与。各二级学院要认真做好“挑战杯”校赛的前期宣传动员工作,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服务更多学生成长发展,为竞赛组织发动和有序开展打好基础。各二级学院广泛宣传竞赛中涌现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引导和激励更多学生积极投身学术科技创新实践,使“挑战杯”的品牌在我校广大师生群体中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
学生工作处(武装部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团委
2024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