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装备智能焊接与检测研究中心负责人为付超副教授,智能化焊接方向符合国家和省级的科技发展规划。新能源材料与智能焊接的融合将显著提高新能源材料的焊接质量和效率、扩展新能源材料在极端环境下(如高压氢气环境、深海深空或极地条件)的使用范围。东营市在氢能源领域具有独特的地理和产业优势,政府也将氢能定义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碳中和目标的推进,氢能的利用前景广阔,东营市急需建立和完善氢能输送和利用的基础设施。本机构的研究成果将促进氢能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吸引相关企业投资,促进就业,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新动能。
机构涉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智能制造工程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可促进学校在相关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推动学科发展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平台研究成果将将促进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提高学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和贡献度。平台还将加强学院在新能源材料研究和智能制造领域的研究能力和教育质量,吸引顶尖学者和优秀学生。通过开展前沿科研项目,吸引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提升学科的整体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研究方向一:氢能源装备材料智能化焊接设备与工艺的研究
高效焊接工艺的开发与优化:针对氢能源材料的特性和应用需求,开发适用于不同材料和厚度的高效焊接工艺。通过优化焊接参数、控制焊接过程,实现焊缝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智能化焊接设备的研发与应用:研究开发智能化焊接设备,结合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焊接数字孪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搭建智能化焊接平台,实现新能源材料焊接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数据化管理。
焊接材料的开发与评价:对于氢能源材料的焊接连接,开发合适的焊接材料对焊接质量至关重要。研究不同焊接材料的特性、性能和适用范围,评价其在氢环境下的耐蚀性、抗氢脆性等关键性能。
研究方向二:极端环境下氢能源装备材料可靠性研究
极端环境下焊接接头断裂机制的研究:通过实验和理论模拟手段,深入分析极端环境(如极寒条件)对焊接接头断裂行为的影响机制,探究焊接接头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断裂机制和规律。
氢气环境下焊接接头性能评价方法的建立:针对氢气环境对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建立相应的性能评价方法和标准,包括焊接接头的耐蚀性、抗氢脆性等关键性能指标。
极端环境下焊接接头的优化设计与制备:基于焊接接头性能行为原子层面的研究,开展焊接接头的优化设计和制备工艺研究,以提高焊接接头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和可靠性。
焊接接头寿命评估与预测:开展焊接接头寿命评估和预测研究,为氢能源设备的设计、制造和运行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